华裔博士蒋国兵为何自杀?
在研究他生前最后5年的文献之后,我对他之死有一些猜想。 蒋同学是2014年加入NUS的,于2019年去世(终年36岁)。 他的背景非常优秀:本科南京大学,硕士保送清华大学,博士到美国南加州大学(USC),博士毕业后留在USC做博士后。 在USC读博期间,他和导师一起发现了“光遗传学”这个领域,并共同撰写了该领域的开篇论文,从而开启了这个如今非常热门的研究方向。 “光遗传学”是指通过光照控制生物体的基因表达,进而改变生理状态和形状。 这个发现让蒋同学成为该领域世界顶尖的专家,也是他死后被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重点报道的对象。 然而,就是这个创造了“光遗传学”领域的神奇小子,死后被发现在家里床上自杀身亡,遗言只有两个字:“妈妈”。
他留下的两本日记本中,一本写着“The world is so cruel/I am so tired of fighting”,另一本写着“No more fighting/no more sadness.” 我一直相信蒋同学有抑郁症,在他留下的所有文献中,多次提到了这个可能。 他死后,世界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标题都是类似“悲剧!天才青年科学家自杀”、“神秘死亡!年仅36岁的华人科学家在家自杀”这样的句子。 这些语言似乎都在暗示:这是一个悲剧,一个不幸的事件;死者是个年轻人,是个科学家,但他没有发挥科学的作用,也没有发挥年轻人的作用,他的死没有任何人可以负责。 但是如果仔细回顾蒋同学的生平,就可以发现这个故事其实充满了喜悦与胜利。 一个出身平凡家庭的年轻学子,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进入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他的母校南京大学评价他是“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并在那里开启科研之路。
后来他又凭借自己的努力,来到美国求学,获得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和美国其他博士生一样去大公司赚钱,而是选择了继续读研,最终留在自己的实验室,成为了一名研究员。 虽然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饱受疾病的折磨,但他在生之年终究实现了自己科研上的梦想——发现光遗传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 这种故事难道不是充满了喜悦吗? 为什么我要为他惋惜,为我们伟大的科研界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成员而悲哀? 也许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关注那些失败的人和失败的课题,所以忘记了也要为成功的案例点赞。 而这位年轻的生命,他的成功应该得到赞扬,而不是像他那样,在荣誉与成就面前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