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哪些著名人物留学日本?
清末民初,中国留日学生之盛,空前绝后,据粗略统计,大约有一万七千人之多(其中浙江一省就有三千余人)[1]这些留日学生中,有后来的革命党人,如孙中山、黄兴;也有后来成为国民党内右派的戴季陶等,当然还有很多像章太炎这样的知识分子。而清廷派往日本的留学生,则有唐才常、梁启超和鲁迅等人。 不过这里要说的不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而是一个跟他们都无关的人——周作人。
周作人是鲁迅的弟弟,因在文学史上与鲁迅并称“南周”而被更多人熟知。他比鲁迅小4岁,1885年出生于浙江绍兴。20岁那年,他东渡日本,考入东京帝国大学,主修英文专业。
当时正逢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运最鼎盛的时期,东京作为日本的首都,到处充满活力和朝气。周作人在日本生活了7年,期间不仅完成了学业,还学会了日文并发表了日文著作。他还先后结识了章太炎、蔡元培等人,并结为知己。
1913年,周作人回国定居,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等职。他一生著述颇丰,既有《日本近代文学概论》这样学术著作,又有《雨月》《晓斋短篇小说集》等文学作品。而他在日本生活时的那些经历,也使他成为“最了解日本的中国文人”[2]之一。
周作人与日本也有着不解之缘。他的日文著作有《日本的小说》《日本的文学》和《日本的思想家》;翻译了《伊豆的舞女》《源氏物语》及《枕草子》等;并且和姐姐周晔一起整理了柳田圣山编著的《土俗仪礼》。而他早年对日本社会和人文生活的观察与体会,也都汇集在《日本风俗记》一书中。 该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日本的社会和生活风貌,下篇则收录作者在日本期间的演讲,记录着作者对日本的观察和感悟。
作为一位有着复杂身份的作家,周作人生平留给后人的遗产太多,而这部《日本风俗记》,虽然篇幅不长,却从另一个角度向后人展示了这位文化奇才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