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央大学相当于中国什么水平?
这个中央大其实是两所学校的合并,两所学校的校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在1949年之前这两所学校一直同属一个体系——京师同文馆。 两所学校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的京师同文馆(简称“京师大”),是晚清设立的官办外国语文学校,同时也是一所私立大学,由恭亲王奕訢于1862年创办,校长由驻华外交官担任,有“中国第一所大学”之称。
原中央大学校门 原东京帝国大学校门 原京师同文馆的英文教员,美国人丁韪良(W. A. P. Martin)所书。这位丁韪良先生后来出任过京师同文馆校长、天津海关道、总税务司,是著名的洋务派代表人物。
丁韪良 京都大学建校纪念碑 1895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战败,根据《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这些土地上的驻军及居民也一并移交。其中就包括了原本隶属于京师同文馆的天津水师学堂和威海卫海军学校。
天津水师学堂是北洋水师的重要来源,而威海卫海军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则几乎全部加入了北洋水师。 随着这两所学校的师生迁往日本,原设于京师同文馆内的文科迁到津沽,称“京师大学堂附设文科”;理科则留原地,改称“京师同文馆”。从此两校各立门户,但关系紧密。 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时期,京师大学堂被毁,京师同文馆也被迫停办。1902年京师大学堂复校后,原京师同文馆的师生又回归到大校门外,原为京师大学堂所设的文科则并入京师同文馆。
至此,原来两所学校之间的关系彻底颠倒过来:原京师同文馆在清廷的支持下一跃成为全国最高学府,而新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反而变成附属于同文馆的一个机构。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日本人为了笼络人心,将东边的京都市立大学与西边的国立帝国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国立中央大学作为日本统治下国民教育的象征。
日本人的这一举措明显是在模仿德国和美国建立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模式,意在把这所中央大学塑造成为日本版的“常春藤”。 中央大学组建时规模宏大,文理法工全都包含在内。抗战胜利后,国立中央大学又被一拆为四,分别组成了现在的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金泽大学和高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