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大学哲学专业?
中国政法大学,号称五院四系之一,法学专业最为知名,其次就是哲学了。哲学学院目前有三个本科专业,分别是哲学,逻辑学,科技哲学(2017年新增)。其中,哲学和逻辑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哲学基地班也是学校重点培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学校的师资相当不错,有很多名师大家坐镇。比如:张世英先生(已故),我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海德格尔研究专家;吴国强先生,国内早期引进黑格尔著作的主要译者之一,胡塞尔现象学的重要研究者;李洪岩先生,著名哲学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薛伯生先生,著名学者,曾任北大校务委员会委员;王浩先生,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曹立波先生,著名的法律哲学家;张保生先生,著名逻辑学家等。
目前在校本科生64人,研究生近80人。每年的保研比例大约为5%-6%左右,这个比例对于文科专业来说算是比较高的。毕业生去向主要是国内外名校继续深造(主要是哲学、法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也有部分同学就业于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从事自由职业。
本科阶段学习内容丰富而有趣味且学术氛围浓厚。以哲学专业为例,必修课程包括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当代德国哲学,道德与人生等等。选修课更是丰富多彩,有政治哲学,心灵哲学,法理与政道,技术哲学,经济哲学,艺术哲学等等。除了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之外,还需要修读全校通的公共选修课。当然,作为全国重点院校,学术论坛和讲座也很多,可供选择的机会也很多。
作为一个有百年历史的院系,中政的哲学专业自有一股书卷气,虽然比不上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阔气,但却自有其韵味。
南京大学哲学学科创始于1915年,先后经历了金陵大学哲学系、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国立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等发展阶段。100年的风雨历程,薪尽火传、弦歌不辍,南京大学哲学学科形成了优良的传统、独特的气质和深厚厚重的底蕴,为我国近现代哲学和宗教学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中国教育史和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南京大学哲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许多方面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开创了先河,具有开创性和典范性。
南京大学哲学学科实力雄厚,现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有10个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位点,有宗教学硕士学位点,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点,有人文社会科学与现代科技哲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拥有5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有伦理学和宗教学两个江苏省重点学科点,中国哲学学科已成为国家文科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南京大学哲学系还是全国高等学校哲学教学研究会的会长单位,全国宗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单位,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江苏省哲学学会和宗教学学会会长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学科拥有以教育部文科基地、国家211重点学科和江苏省重点学科为主的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平台,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和实力强大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37名,副教授24名。教师中有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奠基者胡焕庸、汤用彤、方东美等,有"我国近代伦理学之父"唐道钊,有我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先驱者程秉璇,还有洪谦、孙叔平、汤一介、方克立、杜国庠、胡福明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中青年学术骨干力量正在迅速成长,其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2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2名、教育部骨干教师4名、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名、教育部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4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14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25名,在全国哲学界形成了一支有重要影响的中青年优秀人才队伍,中青年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74.4%。
南京大学哲学学科培养人才注重基础性、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学和科研成果显著,拥有"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现代伦理学研究"、"唯物史观与科学认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思潮研究"、"宗教与中国文化研究"、"宗教社会学与中国宗教现代化研究"、现代新儒学研究"等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重大学术研究项目。设有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现代知识论、宗教学、伦理学、现代新儒家研究、现代知识社会学、佛教文化与南京文化、现代企业伦理等研究室。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科技哲学、宗教学等一批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点。现有1个国家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即"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1个国家211重点研究基地即"科技哲学与现代科技伦理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即"南京大学现代伦理学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中心"、"现代新儒家与文化中国研究所"、"科技哲学与现代科技伦理研究中心"、"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本科专业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多次在教育部和南京大学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目前正承担着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国家985、211重点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五"以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2800多篇学术论文、50多部学术专著,荣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