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硬条件和软条件?
需要明确一点,高考择校,本质上是一种投资行为。 学校、专业,就像是股票、基金一样,都是具有高风险与收益并存的特性。 在抉择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两个问题:
(一)选择这所学校我得到什么? ——即利益或回报,可能是金钱也可能是情感;
(二)付出这样的代价——努力或者金钱——是否值得?
对这两问题进行判断时,不能忽视两个变量的影响:
(三)风险: 选择该学校可能带来的损失,例如退学的痛苦,调剂的懊悔等… (四)成本: 为选择该学校所付出的代价,包括时间、金钱、精力等等。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决策是建立在成本和风险的基础之上的。比如,你成绩只够上二本,却想读211/985,那么你需要考虑付出的学费是不是比同批次的大学要多,读研的成本是不是更高,将来找工作有没有影响之类的问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即便再喜欢这所大学,也应该忍痛割爱了。
同样,假设你的成绩只能读一个差一点的大学的热门专业,那么也要考虑未来转专业或是跨专业学习是否会变得容易一些。 当然,这些问题的答案没有标准答案,都是因人而异的。但是只要你思考过这些问题并找到相应的答案,那么你的决定就会相对理性客观一些。
而上述问题中最重要的是成本和风险的问题,因为人和人的情况不同,每个问题的答案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所以我们在衡量成本和风险的时候就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了。
这时候就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分析了。
举个例子: 我今年参加高考,分数只够上个双非一本,但我特别喜欢建筑学,于是我想报考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室内设计方向。
通过对这个专业的学习,我了解到这个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不错,且我的学长学姐有成功转行做设计并做得风生水起的例子。因此从利益的角度讲,这个专业的收益是正向的。
但同时,我也发现了这个专业存在的风险——高数难学和英文原著阅读的难度都会给我带来一定的挑战,更何况我还打算出国读建筑方向的研究生。
假如我不能克服这些困难,不能达到这个专业的要求的话,那么我将来的出路在哪里呢?我能否接受最差的情况是我既没办法从事设计师的工作,也不能继续读研,而我原本可以有一个不错的本科经历和一份体面工作的现实呢?这是需要我慎重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