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为什么叫新加坡?
我第一次知道新加坡这个名称的来源,是来自于一篇文章 题目叫做《李光耀论(二)》 作者是著名经济学家 张五常 他讲到,在新加坡建政初期,由于文盲率非常高,所以政府就花了很大的财力物力来兴办教育,提倡阅读。 李光耀说,不管怎么穷,我们一定要保证孩子接受基础教育。 新加坡有40%的少数民族语言学校,为不会讲华语的人提供学习机会。
除了国民教育,还包括了公民素质的教育和民主意识的教育。 所以新加坡人普遍都有非常好的素质和受教育程度很高。 张五常文章中的一个细节让我至今印象深刻,他讲到新加坡人的识字率为100%。 新加坡之所以能够如此高效地解决文盲问题,是因为在60年代,政府推出了一套神奇的解决方案,只要你能认字你就一定能上学! 在新加波如果你要申请贷款,银行会先要求你提供学历证明,如果你不能提供,他们就不贷给你,不管你有多少资产。 新加坡企业招聘员工也会先看你的文凭,如果你的文凭不够,即使你再适合这份工作,公司也不会聘用你。 在新加坡任何公共场所,例如图书馆、公园等,都贴满了用简易文字写的传单和海报,内容都是关于全民读书和学习的事儿。
所以新加坡从60年代到80年代,经济以惊人速度腾飞的同时,文化教育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整个国家呈现一种欣欣向荣,充满朝气的状态。 而这种高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正是由李光耀和他的政府所倡导的“黄卡”教育计划。 “黄卡”教育的核心就是提高国民的识字率和素质,推行全面的义务教育。 这个计划的蓝本是犹太人在二战时期的经历。 二战期间,犹太人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尽管当时犹太人的科学精英被尽数清除,但二战之后犹太人依然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的顶级民族。 这得益于犹太人在战争期间实施的一项教育计划——通过阅读和学习使所有犹太人都能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无论贫富。
李光耀在建立新加坡民主制度的时候,把这种“黄卡”教育计划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为只有拥有高素质和高度自治的民众,一个社会才能实现持久的繁荣与稳定。 现在的新加坡仍然延续着李光耀时代的传统,把教育看作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关键途径。
因此想要入境新加坡,必须在签证有效期以内完成以下三个步骤才可以:
第一步,申请并获取入学通知书;
第二步,申请学生签证;
第三步,获得准证后,办理寄宿家庭安排。
而在入境新加坡以后,学生们需要在学校指定医院的体检表,以及购买海外医疗保险。 只有这样,你才能顺利地进入到新加坡这所学府开启自己的求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