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硕士如何做研究?
首先,要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可以参照导师的研究方向,但更重要的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在确定研究方向后,根据研究的难易程度,大致规划一下研究的路径(研究路径也可以随写文章内容的推进而调整)。
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之前写过两篇关于产业组织的文献评论,一篇是关于贸易政策的,一篇是关于新兴产业组织的。因为导师对我的这两篇文章比较认可,所以就沿袭这两个领域继续做了下去。先写了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跨境投资的文章,然后写了一篇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当然这些选题都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
其次,找到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模型。理论基础可以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给予提示,也可参照经济学的经典教材找到答案。实证分析则需要学习相应的软件和统计方法。 最后,按着选定的研究方向,多读一些文献,在阅读和撰写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可以多向导师求助,让导师给你一些选题上的指导,或者帮你指出阅读文献的思路。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多读、多思考。 读博与读研不同,更需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如果你读完博士,可能你的研究方向比你读研时选择的那个更深入了,也可能比读研时选择的那个更宽泛了——这都取决于你读博期间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所以,读博时期要多向自己的导师和其他老师请教,多交流;另外,可以多加入一些QQ群,群里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可以向他们讨论问题和分享成果。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和自己的导师保持良好的沟通!
经济学的学术研究一般包含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是研究应该怎么样。实证分析是研究实际上怎么样。
现在经济学中用得最多的应该是实证研究。规范分析一般指数理模型的构造和分析。比如空间经济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构造一个内生增长模型,并且引入异质性厂商,研究什么样的区位决策能够使得地区福利水平最大化等等。
实证研究则主要为因果关系的研究。例如空间经济学中,一般会研究交通投资或者贸易自由化政策会对地区福利和厂商市场势力产生什么影响。要进行因果关系的识别,我们一般需要一个外生的冲击,比如地震,来使得政策是外生的。同时,为了排除模型中其他变量(如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我们会采用计量模型来控制。
其次,做学术研究的技巧。研究一般始于文献阅读。我们从理论或者数据中发现有意义但未被研究过的问题,这是我们的研究出发点。然后,我们一般把提出的问题设置为简单和困难两个研究目标。简单的问题的解决要为困难问题的解决铺路。这样就完成了研究脉络的搭建。
最后,论文的呈现。现在经济学实证研究的论文写作结构是高度标准化的。首先是一两段话的文章概括。然后是文献综述,这里一般会强调文章的边际贡献。然后是理论部分和数据部分。然后是基准回归部分,这里最好会有模型设定正确性检验和鲁棒性检验部分。最后是机制分析和异质性分析。这部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写,不写也没问题。然后就是结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