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学金看量划分还是绩点?
我们学校是保研直博名额按成绩排名,奖学金(包括国奖和校奖)按GPA+项目加分来排名,其中加分的项目有:A 类科技竞赛、B 类科技竞赛、C 类科技竞赛、高水平期刊论文(SCI/SSCI/EI)、专利、软著等等。 具体比例学校没有明确公布,但是参加过答辩的都知道,如果成绩相同,会先比较项目积分,以此类推;如果成绩、项目积分都相同,则一并入选。所以成绩为王,成绩越高获得荣誉几率越大。 但这个“王”不是绝对的王。比如我们专业每年保送清北的人数一般不超过总人数的20%,而这些同学的成绩在入学之初其实不如大部分同学,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多参加项目,多发文章等方式来实现反超,这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 而那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同学反而没机会拿到这些宝贵的名额,因为人数受限,而优秀的学生太多了!这也是很多成绩优秀的同学觉得不公平的原因。但这是规则规定的,也是竞争的本质——优胜劣汰。
作为学生,我们能做的除了遵守规定之外,就是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多参与科研课题,提高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多多参与课外活动,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否则,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又有何用呢? 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就是典型例子。他们在大一时成绩不够好看,排名靠前的同学在他们看来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抢走了本属于我的东西”。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是他们自己当年不够努力,才失去的机会。大学四年,人家通过自身努力达到了自己的目标,而我们有些人明明一开始起点更高,却因为懈怠而与成功失之交臂。这能怪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