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科班要高考吗?
一、预科的概念
提前考试科目,一般要求专科高职的应届毕业生,或者高中学历的应届毕业生,或者学习成绩优秀的三年级在读生(大三年级学生)。一般都是要求英语要通过三四级,或者通过预科培训机构的各种测试,成绩优秀者。高校会根据考生所选择的本科专业,对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科目进行相应的加试。经过考核,如果考试合格,则可按本科专业录取;如果考试不合格则回到原专科层次学校就读。
二、预科的类型
按照考试录取的方式划分:第一种是正式考试招生院校,也就是统招的预科,俗称“大预科”。第二种是免试招生院校,也称“小预科”。“小预科”有两种形式:
1、学校自己命题组织考试,达到一定分数线后入学;
2、通过相应的测试后免试入学。
按照补习的内容划分:语言类预科、文科类预科、艺术类预科、综合类预科、医学类预科等。
三、预科的好处
降低高考分数门槛进入本科;可以提前接触本科教学体系和方法;增加考生应试技巧和考试心态;帮助考生从高考繁杂的功课中解放出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有效降低大学适应困难症;培养考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存在的弊端
1、风险:被大学正式录取的机会相对降低,虽然最终进入的大学层次可能反而提高了。这主要因为,参加预科班补习的学生原本成绩均比较低,水平相差不大,而通过一年相互间的竞争应试,能力上可能确实产生了一定的飞跃,但总体水平仍然低于正规高三学生,较难抵抗大学里学习生活的各种挑战。
2、干扰:和其他高三生不同,这些考生有了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学习该门课程,对于各种学习规律和方法比起高一高二的同学们而言更熟悉、掌握得更多,自信心也比较充足。在明年高考中,当大家分别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时,他们却要以“高四”的身份重新学习一遍高三的东西。当别人刻苦复习高中课程时,他们却在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心理上会感到痛苦、压力大,而且他们的能力较强、自信心较强,当遇到心理压力或遇到自己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容易发生心理冲突,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同时,还要忍受来自家长、老师、同学甚至是亲友的舆论压力。特别是他们的老师要经常面对两种不同性格、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咨询、辅导,非常不容易。
五、有没有必要上
预科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是一种有利于提高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未必适合所有学生,读预科前一定要慎重考虑。如果考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对未来已有比较明确的规划,有强烈的目标感和专业追求,家庭条件能够允许,那么不必上预科。如果考生对自己将来报考什么专业还很模糊,在多个专业间难以抉择,上不了985、211,家庭条件不是很优越,那么通过预科,降低“门槛”进一个好一点的公立本科还是挺划算的。
上预科要谨防两个误区:
一是一味的追求名牌。考生及家长过分追求“吃香”“热门”的专业,盲目选择名牌大学的高水平预科。这其实是错误的,不切合实际的。所谓的“热门”“吃香”的领域,往往人才竞争激烈,进入的难度较大,而名牌大学实力雄厚,给考生的承诺往往更加有魄力,更加能吸引考生。考生选择名牌大学的预科,可以充分利用其优势,接受更好的教育,在今后的人才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另二是选择“野鸡大学”的假名牌。有的大学不顾社会影响,未经教育部批准,擅自创办“预科”,谎称由重点本科高校领导与名家教授执教,声称有严密科学的教育管理,完全掩盖其无办学资质、无招生对象、无录取标准,以及人员不规范、课程不及格率高的本质。考生如果轻信这些“伪名牌”的蛊惑,必将上当受骗,学无所成,悲殃一世。
由于不能正常参加高考的应届生,想通过上大一这一途径直接进入大学,大多数是为了逃避社会或家庭给予的学习压力,企图躲开社会竞争。其实,这些学生逃避了高考,以后面临的将是人生更深层次的竞争。这些学生中没有几个人对大学生活是满意的,他们认为大学生活没有价值,虚无缥缈,无所事事。然而实际是他们根本无法融入这一特殊的集体中。大部分大学生来自普通家庭,在经济方面不比以前,他们会因同龄人穿着名牌、使用高级手机等各种攀比而发愁;在性格方面,他们往往不能自如地与异性和同龄人交流、沟通,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因而感到孤独;在学习方法、学科特长和专业兴趣方面,他们与同学们都有很大差距。由于这些同学没有目标,丧失理想,精神不振,甚至产生颓废、绝望心理,变成不合群的独行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