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留学是什么意思?
和过去一些学生只注重外语成绩不同,从外语学院毕业时的外语水平,远不及从外贸、外事、经贸等院校同一专业的毕业生。“语言+专业”新的就业方向,使“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职场的抢手货。
外语专业毕业的孙海霞,在北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担任中文翻译,谈到自己为何能成为“翻译官”,她说:“从正规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是我作为母语为非英语的中国人,能进入外资企业做翻译的唯一途径。”
由于在英语国家的汉语教育是紧缺专业,在国外攻读该专业的中国人寥寥无几,再加上英语又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英语翻译在外企的地位十分重要。“会外语的人太多,但既会外语又会其他专业的人却很少,况且,现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势必需要能与中方交流的人士,不懂中文的海外华人当然更不受欢迎。”海霞说。
外贸专业出身的张默,现在的身份是国际货柜物流公司北京的总部总经理。在他看来,外销员因熟悉本国语言和本民族文化,在与其他外语国家的贸易中,有时会处于劣势,而且,外语国家的商业理念、交易习惯、商业语言也不为人熟知,“语言成为阻碍外贸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为此,他自费赴国外学习了国际贸易和商务管理专业相关知识,并考下了在国际贸易领域被公认的世界通用标准证书——“外销员资格证书”。凭借着这一资格证书,他顺利进了现在这家公司,并成为总经理。
张默说,现在这家国际货柜物流公司北京总部共有9名分总经理,他们都是“外语+国际贸易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可以说,复合型人才是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后,未来我国外国语类人才的主要需求方向。”
作为外语专业毕业生,张默的意见很有代表性:外语专业毕业生要找到好工作,就要转变观念,积极“充电”,用专业填补外语的空缺。
而经贸专业毕业的李华则认为,外语专业毕业生应该把外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在跨国公司、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中,把语言的应用和实际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李华现任一家澳大利亚企业驻中国总代表,他的工作涉及广泛,包括参与制定公司的市场发展计划,协调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负责同政府部门、经贸集体和企业联系,以及处理整个经营期内的一切涉外事务等。李华说,初进这家公司时,他只是一个外语好一点的经贸专业毕业生,几年来,他在实践中把语言、经贸知识以及跨国公司经营理念结合在一起,逐步走上了独立管理、参与决策之路。
“复合型外语人才现在很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这种人既懂外语,又懂其他科系的专业知识,同时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操作方法,具有相应的职业适应能力,这无疑是外语专业毕业生走向成功的一道桥梁,跨越它,你便会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和成功的人生。”李华说。
李华建议,外语专业毕业生应努力将外语专业教育与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第二外语的学习与实战水平、相关专业知识培养与实践能力融会贯通。同时,还要注意增强自己的商务意识,即:具有熟悉国际商务环境下各种商务活动的基本能力,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独立操作、自主经营、负起风险责任。